孔凤春之所以能名扬天下,成为贡粉,最大的功臣要数被不少人诟病的科举制度。
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以来,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完善此制度,直到光绪卅一年废止时,科举都是文人士子入仕为官的必经途径。隆重的科举经过明代的巅峰发展,到了清朝时形成按部就班的模式。
科举有三试,分别为乡试、会试和殿试。每逢子、卯、午、酉年秋天,举办乡试,即每三年一次,考试地点在各省的省城。所有过了童生试的秀才都能参加乡试,考中者称为举人,第一名称解元。乡试的第二年的春天,在京城举办会试,考中举人者便有资格参加会试,考中者称贡士,第一名称会元。会试同年举办殿试,考中者称分三等,第一等三甲,即状元、榜眼和探花,第二等赐进士及第,第三等赐同进士出生,殿试第一名便是状元。
杭州作为浙江的省城,便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所在地,每逢到了乡试年间的晚夏,在西湖的荷花还未凋零之际,就会有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考试的秀才们来到这里,为考前做最后的准备。一到这个时候,杭州城里、西湖畔就会变得异常的热闹。
等到乡试结束,官府放了榜,中举的考生免不了要庆贺一番,在荣耀返乡之前,总要去清河坊逛逛,为家中的母亲、妻儿或姐妹置办些城里才有的货物;落地的考生也会去西湖边散散心,等平复了心情之后,也总要顾及家中的亲人,毕竟好不容易来省城一次,总要把该置办的置办了,才不枉来省城一趟。
地处咽喉的清河坊,自然是来来往往的考生首选的地方。往年乡试时期,也会有考生光顾孔传鸿的摊位,待同治元年后,来参加乡试的考生们惊喜的发现清河坊多了一家颇有规模,并且生意不错的孔凤春香粉店。敢大胆尝试的考生们直接走进了孔凤春,豪爽的为家中的女人们选购了不少化妆品;有些精打细算的考生,会小心谨慎的拉一个身边的杭州人,询问着这家新出现的香粉号,等得到杭州人的答复后,也放心地走进古朴的店里,选购心意的物品。
就这样一传十,十传百,孔凤春的名字便在考生之间传开了。作为杭州的又一个名产,孔凤春也成了来参加乡试的考生们必买的闺阁之物。
等这些考生陆续返乡,他们家中的女人们自然收到了这份散发着幽香的礼物,伴随着一份真诚的挂念和一份真挚的爱意,孔凤春的产品被赋予了情谊,女人们用起来,心情格外舒畅。
本来孔凤春的产品在杭州当地便有极佳的口碑,功效自是不俗,再配上女人们因为爱意而发自内心笑容,使得她们变得格外美丽动人。街坊邻里看见了,免不得一番羡慕,再来便是一番打听。一听闻身边那个容光焕发的女人,是使用了家里人从杭州带回来的孔凤春化妆品,免不得回家去也要寻得一个前往杭州的人,托他也给自己带点孔凤春的东西回来。等到用上了,自然也要去女人堆里炫耀一番自己的改变,从而引得更多的女人认识了孔凤春,让更多的男人知道,若是去了杭州,一定要去清河坊,那里有一家孔凤春香粉号,里边装满了家中女人心心念念的东西。
孔凤春的名头,就在这日常、平淡、琐碎却又及其温馨的家常故事中传开了,没有惊天动地响彻旷野,但却如涓涓细流一般,在人看不见的地方浸润了整片土地。
在那个连报纸都不曾普及的闭塞年代,孔凤春在浙江的声名远播是一个传奇,没有宣传和炒作,也没有电视广告洗脑式的视听轰炸,只凭最原始的媒介——人,就将孔凤春的故事在杭州大大小小的城镇传了个遍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